寫作十大重點 單元八 語感 Language Sense

寫作十大重點 單元八 語感 Language Sense

撰稿:寫作中心教師群

曾經有人這麼說:「在語言學習者心裡,『語言能力』是一張強韌的隱形大網。它觸及的範疇包含一個人對目標語各個面向的感知、感受,甚至是感悟能力,而在這些能力的中心交會點,可以稱作『語感』。」由此可見,不論是哪種語言,「語感」都是整體性的系統單位,而無法透過拆解文章、逐句分析的方式培養。其實,在從小經歷各種英文考試的亞洲學生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同學選擇題猜題異常準確,這就是語感的展現。

應用語言學家Dr. Kumaravadivelu(2003)亦曾說過:「Language is intricately woven into the fabric of human life」。假如單純拆解分析文本中每一個文字或片語,我們對於這句話或許也不會有更深刻的體悟。然而,如果把語言視為與社會文化交織共匯的網,我們可能比較能感受到作者句中交織意象的層次感。這一層讓理解力跨越單詞語意,並使不同質的概念或物品(「語言」與「織品」)並列仍能讓句子「合理」的技巧,正是「語感」的其中一個功能。不論是編織者的加密或是解讀者的解碼,都屬於語感的操作;而操作語感的熟練度,是語言學習者可以逐步培養起來的技能。

但是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提升所謂的語感?這些令學習者感到迫切的挑戰,其實很難一夕之間就能克服。由於「語感」沒有被國際學術界統一認可的定義,在此我們沿用語言學家Dr. Rose(2007)提供的詮釋,而嘗試將語言意識的培養視為一個習慣養成的過程:

根據上圖顯示,語言意識培養的過程往往照著特定的順序前進:聲音→音節→字詞→片語→語句→段落→文章→語域→風格。對於目標語背後整套文化觀念的理解,學學習者也可以經由如此一層一層鍛煉。語感就像一種生活習慣,可透過閱讀書籍與聽取Podcast節目作為輸入。仔細觀察其用語特色,並持續模仿、練習。另外,也可以結合興趣,並創造與目標語接觸的機會與頻率,進而對目標語產生「親切感」。

既然如此,我們以下可以分成幾個面向切入討論如何提升語感:

  • 融合興趣領域

從自己有興趣的話題或領域著手,可說是最有效的一條途徑。在英語掛帥的資訊化時代,網路上提供了各式各樣豐富的資訊。只要能試著把自己最有動力鑽研的話題跟結合英語學習,不但可以讓興趣探索得更有深度,同時也由於多方接觸相關的英語文本或影音資料,進而成功提升英文語感。

在班上,曾經有一位特別耀眼的理學院同學,因為大家都覺得他「英文很好」。雖然沒有像外文系的同學密集接觸英語,但在寫文章與口頭報告時,同學們都覺得他的句子都「很道地」。有趣的是,這位同學從來沒有出過國,也沒有上過外師或英語母語者的一對一家教課,所以同學很好奇他如何達到這般水準。他在同學的逼供之下透露,因為他從青少年時期起就對籃球特別感興趣,會廣泛搜索自己最喜歡的隊伍跟球星的資料。從訂閱籃球雜誌、看節目訪談、記者會,甚至是球星經營的Twitter與Instagram專頁他都不曾錯過。有機會時,他還會做筆記,整理出球員或教練等受訪者的語言特徵並加以模仿。不論是正式用詞與俚語、句型風格和語句邏輯、發言的語速與言談結構等等,他都沈浸在對比分析各面向與接受新知的快樂。

對這位同學來說,學外語不是為了「精通」,而是因為他想更深刻地探索自己的興趣,並相信透過英語與人分享自己的興趣是幸福的一件事。因此,他在需要說英語的場合不怕找話題,也不擔心沒辦法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興趣。如果表達順利,他可以達到溝通與資訊交換的目的;就算溝通沒有理想中順利,事後再多做點功課而查到更多資料也是一個進步的機會。對他來說,英語除了是幫助搭建彼此溝通的橋樑,也給予使用者一個深刻認識自己的機會。如果能在自己有興趣的話題裡多搜尋書籍以及網路上的資源,並觀察其語言風格,那對這個目標語的語感則會快速累積,也能提升對該語言的敏銳度與使用信心。

 

  • 回顧學習目標語的取向和動機

除了從興趣切入外,學習者也可以審視自己學習語言的取向(orientation)與動機(motivation)。認識「取向」,表示學習者知道自己長遠的學習目的;清楚「動機」,則表示學習者明白自己學習的投入程度。根據加拿大籍學者Gardner等人(Gardner, 1985; Gardner and Lambert, 1972; Gardner, Masgoret, Tennant, and Mihic, 2004)的論述,學習者的學習取向大致分為「工具型」(instrumental)與「融合型」(integrative)兩類。舉例來說,工具型的學習者把英語當成一種幫助達到其他目標的工具,例如求職、書信往來、甚至是通過多益或雅思等檢定考,而沒有進一步認識英語語言的興趣。通常這一類的學習者因為有更加重視的目標,而傾向將語感概化為單字文法的判斷力,例如在考選擇題時偏好某些選項但說不出具體理由,或是在寫電子郵件時認為所有的詞彙都應像課本介紹的一樣使用特定的搭配方式。在另一方面,融合型的學習者不會只因眼前設立的現實目標而學英文,而是想在學英語的同時認識背後的文化,並融入英語系社會。因此,通常在嚮往出國的旅遊愛好者與留學生身上會有較明顯的融合型取向。

雖曾有學者對此二分法抱持質疑態度,並主張「融合型」與「工具型」取向應同時存在(Ely, 1986; Dörnyei, 1990)。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不論是在何種語言文化背景的國家,受試者的表現皆證明融合型取向比工具型取向更能激發學習者在過程中的學習動機與實踐持續力,而其外語學習的成果也較高。這是因為融合型的學習者喜歡目標語背後的文化與價值觀,並希望能進一步了解並參與其社群,所以會有較強的動機來支持自己的學習,進而達成更理想的學習成效。

根據以上這套觀點,加之筆者回顧幾次訪問國內外學生的經驗,如果學習者一味相信自己只是因環境所逼才學習英語,卻沒有進一步認識或分析自己學習動機,而又容易因過度著眼於目標或「壓力源(stressor)」,則難以深層培養語感,甚至可能忘記語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反之,瞭解自己學習取向的學習者將更容易掌握目標語學習的方式與動力,也因此在心理上較樂於接受挑戰與新知。總括來說,若要培養語感,學習者應先識別自己的學習取向和動機,並在訂定目標以外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頻率與方式。

 

  • 運用文字塊提升語感

(一)聽力語感

除了融合興趣領域以及識別語言學習的取向與動機,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如何在實際接觸目標語時更容易培養語感的技巧。人類大腦有一種習性,在面臨繁瑣資訊串時會將「7±2」個文字或數字作為一個單位切割。例如把一組十位數的號碼依照「xxxx-xxx-xxx」或「xx-xxxx-xxxx」的格式分段記憶。這樣會比一口氣記下十個號碼來得輕鬆,即是所謂的「文字塊(chunking)」(Miller, 1956)。以下將介紹如何運用文字塊的技巧來培養聽力與閱讀的語感,若想更進一步了解「chunking」,可參考以下網址:https://tw.voicetube.com/videos/72507

透過聽力培養語感,「外語耳」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學習者在聆聽外語時,可以藉由注意母語者發音的特性訓練外語耳。嘗試把聽到的句子、片語、單詞切割成更細微的單位,並留意語句中的停頓休息和語調變化。研究指出這項能力與目標語的學習效率息息相關,而外語耳敏銳的學生,通常在收聽目標語(並且不仰賴原稿)時,會利用文字塊分段理解資訊(Marecka et al., 2020)。鍛煉外語耳與習慣文字塊無須耗時費力,只要善用零散時間與網路上的資源就可以事半功倍,例如Podcast節目、有聲書新聞、TED Talk等。藉由反覆收聽,學習者可以強化聽覺文字塊與提升聽力,也可以藉由聆聽不同口音增加自己的口音識聽能力。

在挑選適合自己程度的Podcast時,除了興趣與話題外,學習者可優先考慮提供逐字稿的Podcast節目。若遇到聽不懂的字或片段時,才可比對逐字稿分析不懂的原因是口音識聽能力不足,還是聽覺識字力有待擴增。在選擇有聲新聞時,亦可以特別觀察自己喜歡的口音和語調。由於有知名度的新聞頻道(如BBC、CNN、VOA)通常會有偏好使用的播報口音,留意播報員使用的口音語調並模仿會有助於調整發音。另外,在TED Talk網站上搜尋相關影片時,可先找話題較生活化或講者斷句明顯的影片。因為通常生活化的片段裡較不會有太難分析的內容,而斷句明顯的句子不但凸顯講者會在什麼時間點停頓,也顯示出他們如何控制語調和調整語速。假如學習者在日常環境有口頭報告的需要,這些停頓點、語調、語速等都會是很好的教材。

以下的三張圖清楚示範我們如何藉由網路資源訓練聽力,並透過觀察演講者的語言特徵來提升自己的分段、語調、語速停頓的技巧。例圖中使用的網站VoiceTube提供斷句重播的功能,對需要模仿發音或觀察斷句的同學相當實用。

總之,藉由訓練聽力語感的方法很多,但最簡易也實用的方法就是多收聽Podcast、新聞、TED Talk等以增加語言輸入,並透過反覆收聽與模仿練習提升自己對目標語的語感和熟悉度。

(二)閱讀語感

文字塊除了有助於培養聽力語感外,也適用於分析書面語並提升學習者的閱讀語感。因為書面語不像口語有語調、語速、停頓等線索幫助讀者分析句子,所以建議學習者放下逐字翻譯的習慣,應以更全盤的視角拆段分析文本,並同時學習各詞性片段的操作與使用方式。讓我們參考以下這個例子:

 

Statistics prove that the traffic accident rate for teenagers is the highest among all age groups in the U.S., showing that teenagers can be seen as the most dangerous drivers on the road in the country.

 

要分析以上語句,除了遵照四大句式而判斷該句之架構為複雜句(complex sentence)之外,我們也可以依照文字塊的邏輯把它拆成幾個有層次關係的片段。在主要子句中,我們可以先標示最重要的句子要素(S主詞,V動詞,O受詞),並以括號區分,而補述資訊(插入語、句尾型分詞構句等)可於下一步分析時,用來判斷與主要子句的關係:

 

{Statistics} {prove} {that the traffic accident rate for teenagers is the highest among all age groups in the U.S.}, showing that teenagers can be seen as the most dangerous drivers on the road in the country.

 

上揭例句被劃分成幾個片段,而幾乎各名詞片語後方也帶有介系詞片語(例如:for teenagers)以縮限或補充。主要子句之後的分詞構句也可藉由語意判斷其修飾對象是主要子句的主詞或整個主要子句:如果是修飾主要子句的主詞,那可能是藉由「同時性」補充主詞的其他動作;如果是修飾整個主要子句,那或許分詞構句的功能是說明前後兩個子句的因果關聯性。就這個例句而言,其分詞構句的功能應為後者。

如上所示,學習英文不該侷限於逐字解讀,而是應以文字塊為單位理解文句語意。這項技能可以在閱讀時使用,也可以藉由聆聽母語者的說話方式,觀察句子斷句停頓的位置。分析句子的過程其實不單只是仰賴單字與文法,還得養成把詞組視作文字塊並加以理解的習慣。如此一來,學習者才能更精準地詮釋句子語意與培養道地的聽力與閱讀語感。

總結來說,藉由「融合興趣領域、回顧取向動機、分段理解語言」的過程,學習者會更容易跳脫臺灣傳統英語教學的框架。傳統教學雖看似呆板,其實只是迫於時間與學生數的考量,教學法設計必須優先顧及語言的「語用標準性」,包含文法和搭配形式(請參考「單元六 搭配詞Collocation」與「單元七 文法 Grammar」)的語言灌輸。我們並不是反對教育方針推崇「語用標準性」,而是主張學生可以靠自己審視學習語言的取向與動機,並透過結合個人興趣與目標語強化學習動機,再善用文字塊的技巧養成大腦處理語言時的分段習慣。透過這一套脈絡所介紹的方法,相信不論是透過電視影集、電影、YouTube短片、新聞、Podcast節目、小說散文、工具書,又或是學術氣息滿滿的課本與期刊文章、甚至是英英辭典,學習者都能找到讓自己更加喜歡語言的方法,培養出豐富自然的語感。

接著,我們來談談如何培養中文學術寫作的語感。由於學術論文是研究者能夠相互理解溝通的語言平台,所以如何清楚地傳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就顯得相當重要。比起一般寫作,學術論文較爲正式,更講求邏用輯清楚、表述簡潔、遣詞謹慎,而研究初學者在剛開始寫作論文時,往往無法準確掌握學術寫作的語感,容易出現語焉不詳、或模稜不清的敘述。

那麼要如何培養中文學術寫作的語感呢?首先,可以讓自己多沈浸在學術環境中,如多閱讀研究領域的優質論文、多參與學術活動等。閱讀專業領域中經典、優質的學術論文,除了是擷取與自己研究相關內涵之外,更是可以幫助自己建立論文寫作語感。透過觀摩作者的思考途徑、寫作架構及語詞運用等,並且歸納學習,有利寫出好的學術論文。好的學術論文除了能帶領一般讀者理解討論問題的表層文字意義,也能讓專業讀者一眼看出論文內容中所蘊含的學術意義(蔡柏盈,2014:61)。因此,多閱讀研究領域中的優質論文,可幫助自己建立良好的中文學術寫作語感,也能讀出別人的學術論文中隱含的意義。

除了藉由閱讀來營造中文論文寫作的語感環境之外,建議大家也能多參與學術研討會、講座等活動。透過觀摩師長、前輩學者在研討會發表論文或演講時,是如何經營思考脈絡、使用學術語言等,讓自己在耳濡目染下,更能習慣學術語言的運用。此外,可勉勵自己多發表論文。而在發表論文之前,可事先寫出講稿,並多次練習口說。如果準備時間足夠充裕的話,也可試著向學長姊或同學解說,並聆聽他們的意見,修正自己的盲點,藉以增強口説能力。

透過多接觸學術論文與學術活動,增強自己的中文語感,固然是一種好的途徑,然而這並非意味著是要依樣畫葫蘆,硬將自己的研究內容塞進相似的寫作形式,而是要更進一步地吸收內化,並嘗試練習寫作,發展自身的寫作論文能力。在寫作學術論文時,須運用中文思維方式書寫,對於用詞、語法等須小心謹慎,以下是幾項在學術論文寫作時須多留心之處:

 

  • 熟悉學術語言的運用

在寫作學術論文時,會大量地使用專業語言,針對研究主題進行闡述。而這些專業語言正是論文的核心,而非平日所使用的生活語言。例如:

 

從連續的動詞結構(即復句)來說,NP承前或啓後省略結構的一種主要類型也反映了領屬NP的作用。承前或啓後NP省略的位置只有主語(NP1)位置或賓語(NP2/3)位置,但這些省略了的NP的語義同指成分的位置卻除了前句或後句中相應的主語、賓語以外,還包括主語或賓語的定語。能夠充當省略NP的同指成分,也就是可以造成前句或後句中出現省略成分的這個定語成分,絕無例外地一定是能和它所修飾的中心語NP構成領屬關係(而且多是「狹義領屬」關係)。反過來說即承這個定語省略的NP也一定和前句或後句中某個受該定語修飾的NP構成領屬關係。從這個角度看,NP省略結構的這種類型的特點,仍然是領屬NP分置造成的。(沈陽,2000:222-223)

 

上段文字是引自語言學的論文,可看到其運用具固定含義的專門術語、名詞、概念、理論等進行論述。而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業語言,因此正確地掌握這些學術語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若是不懂得使用專業語言進行論述,寫作出來的論文便會太過白話。又或是濫用專業語言,則會使得論文窒礙難讀,甚至貽笑大方,須特別當心。

此外,透過一些修飾語可以觀察到論文作者在文字中想要展現的態度或評價為何,舉例而言,在引用文獻時,使用「聲稱」、「推測」、「相信」等用語,則表達著作者持保留態度,或是不太支持這些說法。(蔡柏盈,2014:71-73)又或者是在一些哲學論文中,可見「鬆動」一詞。若查詢這個語詞在辭典中的意義,可知為「疏散、流通」之義,但放置在哲學領域中,則背後隱含著作者所提出的觀點可能對抗著某種根深蒂固的傳統,透過新的思考模式、角度去「鬆動」原有的思想。

 

  • 更換同義詞,練習不同表達法

雖然學術寫作並非文藝創作,但若是在論述時,反覆運用相同的詞彙,則顯得內容貧乏無趣。因此,練習更換同義詞,也是在寫作時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網站上,我們可以容易地查詢到字詞的意義,甚至相似詞與相反詞。但此處須特別留心,有些字詞意義雖然相近,但並不是能完全替代,這仍然要回歸中文語感上。例如:在寫作論文的前言或緒論時,有時會使用「期望」一詞來表達對於自己的研究希望能達成某個目標,雖然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網站提到「渴望」、「希冀」、「指望」等詞具有相似的意思,但若不假思索地就替換詞彙,則會出現不合中文語感的句子出現。如下所示:

 

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夠達成○○目標 ð渴望自己的研究能夠達成○○目標O

ð希冀自己的研究能夠達成○○目標P

ð指望自己的研究能夠達成○○目標O

 

因此,在更換同義詞時,必須特別留意是否合乎中文語感。

 

三、避免詞語使用錯誤或位置不當

由於中文語法靈活,語言組合較有彈性,因此使得許多人在寫作時太過隨性,詞語任意擺放,寫出似是而非的句子。舉例來說:

 

國內對於環文蛤的研究並不多,目前發表有關環文蛤的研究論文,只有生殖生物學(莊,2006)方面的研究,對於環文蛤野外資源現況及分佈情形卻相對地簡略與缺乏。(蔡柏盈,2014:181)

 

例句中的「對於」應改為「關於」。若要用「對於」,則應寫成「國內學者對於環文蛤的研究」較為恰當。因此,在寫作論文時須留意語法規則,並保持文句的嚴謹與恰當。

 

四、避免歐化語法

所謂「歐化語法」,即受到英文影響的中文語法。中外語言交流頻繁,許多人在接觸英文相關文章或常常會寫出不合中文習慣的句子。

「被字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英文學術論文寫作時,使用被動語態,多表示所陳述焦點為客觀事理。然而,中文寫作並無此慣例。中文表被動可省略主語,自然呈現客觀事理,但使用太多被字句,則顯得繞口、不簡潔。例如:「這個現象最近被注意到,幾篇研究隨之出現」應改為「學界最近注意到這個現象,幾篇研究隨之出現」。此外,許多文章會出現「用於○○,但不限於○○」的句子,這也是歐化語法,相當於英文「⋯⋯,but not⋯⋯」,這並不是中文書寫習慣,因此宜避免使用此種句型。

再舉個例子來看,余光中曾摘錄艾青在《戴望舒詩選》的序言片段,如下:

 

這個時期的作品,雖然那種個人的狹窄的感情的詠歎,依舊佔有最大的篇幅,但調子卻比過去明朗,較多地採用現代的日常口語,給人帶來了清新的感覺⋯⋯不幸這種努力並沒有持續多久,他又很快地回到一個思想上紊亂的境地,越來越深地走進了虛無主義,對自己的才能作了無益的消耗⋯⋯詩人在敵人的佔領的區域過著災難的歲月。他吞嚥著沈哀地過著日子,懷念著戰鬥的祖國。(余光中,1998:278-279)

 

並評斷此段文字深受西化(歐化)影響,沒一句是道地的中文。而高大威〈比較視野下的修辭思維:余光中論現代中文的歐化現象〉一文中整理余光中提出的惡性歐化現象,如下:

 

  • 過度使用抽象名詞
  • 濫用代名詞
  • 濫用複數標記的「們」字
  • 過度使用連接詞「和」
  • 過度使用「關於」、「有關」等介詞
  • 使用表示身分的生硬介詞
  • 使用了空泛的動詞
  • 不當使用動態助詞「著」
  • 不當使用冗贅的翻譯體
  • 使用英文後置形容詞子句的變形
  • 使用前飾形容詞而使形容詞或動詞相隔太遠
  • 使用英文的副詞形式
  • 使用英文的副詞子句
  • 使用「之一」、「一定的」
  • 濫用被動語氣
  • 過度使用「的」字

 

上述16項中文歐化現象正是我們在寫作論文時須特別留意之處,宜避免使用。

 

五、避免不適當的文白夾雜

由於學術論文講求正式,所以文言用語的使用率會比一般寫作來得高,但有時學生為了展現學術寫作能力,往往不當連用文言文與白話,或濫用「之」、「以」等,反而造成行文不流暢,顯得文章拖泥帶水。例如:

 

若以機械論觀點切入,溝通的定義為傳送者經由特定管道傳送訊息給接受者稱之,而依定義描述可推敲出,若特定管道中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則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對於心理層面而言,若以心理論觀點切入,溝通定義為兩個人藉由互動表達彼此間對相互刺激的認知。(蔡柏盈,2014:187)

 

將畫底線的「之」、「其」等字刪去之後,敘述則較為順暢。因此,切勿為了自己的學術論文看起來「有深度」,而寫出詰屈聱牙的句子。

運用上述幾項練習,讓自己長時間地沈浸在中文學術寫作的環境當中,除了提升自己的中文語感之外,也能更加熟悉中文學術寫作技巧。

 

 

中文寫作網站與參考書籍

 

  1. 中文語法維基
    https://resources.allsetlearning.com/chinese/grammar/Main_Page中文語法維基(Chinese Grammar Wiki)將中文文法依難度分級,使用者可依需求選擇特定用字教學。除了精準的定義、語法結構還有大量常見例句及口語化用法,對非母語使用者建立語感甚有幫助。

 

  1. 現代漢語文法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2069本文來自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建構的網站,本篇介紹了一些詞組的結構、定義、使用方式和例句,幫助讀者對語言邏輯更有感覺。

 

  1. 英國牛津大學中文文法練習
    http://www.ctcfl.ox.ac.uk/Grammar%20exercises.htm這是由英國牛津大學提供的中文文法學習資源,提供一些實用文法的清楚定義、範例、練習、解答以及一些常見錯誤。能夠幫助非母語使用者了解文法規則,進而強化語感。

 

  1. 在線學習漢語語法
    http://www.chinese-grammar.com/本站是一面向非中文母語人士的線上漢語學院,旨在幫助閱聽人通過HSK(漢語水平考試)。網站採取單元漸進的方式教授中文文法,並以日常生活中的句子作為舉例和測驗,讓使用者在練習中培養語感。

 

  1. 全民中文能力檢定
    https://www.cwt.org.tw/CWTFrontEnd/SelfTest.aspx簡稱全民中檢(CWT),由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中文能力測驗中心」負責開發與推廣。是針對中文母語人士設計的中文讀寫能力測驗。網站提供自我檢測與試題下載,其中也包含了文法和語感之測驗,學習者可以自行練習。

 

  1. 語文教師與語感教學
    http://www.hkta1934.org.hk/NewHorizon/abstract/1997/page48.pdf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學周漢光教授撰寫。從幾位語文教育大家對語感的看法出發,講述語感訓練的重要性以及訓練的方法。

 

  1. 搜詞尋字
    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這是國科會數位博物館設置的網路詞典,可以「字」、「詞」、「文」三項檢索途徑搜尋語料。系統包含了多種不同時代的詞彙資料庫與詞典,並持續擴充中,能夠幫助讀者強化字詞相關知識及使用,以增強語感。

 

  1. 中文一詞泛讀與閱讀
    https://elearning.ling.sinica.edu.tw/introduction.html
    「一詞泛讀」是指「針對一個詞語進行廣泛的閱讀」。使用者可以在本網站得到特定詞的相關資料,包含該詞語出現的句子和段落,甚至各種能搭配出現的詞語,幫助使用者熟悉語言的使用場合,藉此增進語言直覺。

 

  1. 《語感論》
    本書結合了哲學、心理學與教育學等領域進行語感探討。除了介紹語感的定義、類型與功能,語感還提供了和「說這句話的人」的相關的背景資訊(包含心理機制、生活背景以及語境等)。相信在深入咀嚼本書後,必能對語感這種直覺性的知識有所掌握。

 

  1. 《從字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
  • 第五章 字句、段落、篇章
  • 第六章 常見寫作困擾及問題
    第五章詳述了構句原則、語句書寫邏輯還有和連接相關的標點符號之使用方法等,並列舉不少範例。而第六章書寫了常見的寫作困擾以及解決方法,其中修改例句的環節,能有效幫助讀者訓練語感。

 

  1. 《如何捷進寫作詞彙》
    這是一本旨在豐富讀者詞彙量的工具書,從描寫肉眼所見到心靈感受應有盡有。每單元除了詞彙註釋之外,也提供大量參考文句,幫助讀者提升書寫精度和語感。此外,本系列共有五冊,蒐羅了「景物」、「人物」、「語言動作」、「飲食」、「詩詞引用」等主題,讀者可依需求選讀。

 

  1. 《現代漢語語法》
    這是一本簡體中文書,內容從初階的詞性到進階的複句、語序,甚至是判斷語法錯誤的方法以及如何修改,只要是關於現代中文文法皆應有盡有。解說詳盡,示例多樣,仔細閱讀有助於語感的提升。

 

 

英文寫作網站與參考書籍

 

  1. Breaking News English
    https://breakingnewsenglish.com/一個著重於教學閱讀的網站,網站把時事按照不同等級的難度(Level 1~6)改寫,以便不同英語程度的同學找到適合等級練習閱讀。至於本網站的另一個特點是每篇文章都有提供對應的字彙與文章理解練習題,以便提供使用者自學。

 

  1. The Economist
    https://www.economist.com/彙整每週國際頭條及各地理區域與各產業中的時事,其中包含「國際(International)」、「自然與科技(Science & Technology)」、「書籍與藝術(Books & Arts)」、「財務與經濟(Finance & Economics)」等主題。此適用於企圖透過大量閱讀英文報導培養語感以及運用英語討論時事的學習者。

 

  1.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Online https://www.ldoceonline.com/Longman創立的英英辭典,除了可以查單字,也可以查片語和俚語。視覺設計直觀,排版與顏色的規劃皆有助於劃分英文字詞一字多義與不同詞性的現象。針對不同的詞性和語意,系統也提供了大量的例句。讀者查詢詞典時,不妨在了解定義以外也觀察它們在例句中是否有特定的慣用方式。如此一來,便能有效提升語感,避免中式英文。

 

  1. NPR
    https://www.npr.org/NPR為定期更新國際時事的文章與報導的時事新聞網站。網站提供收聽的新聞Podcast皆有逐字稿,但語速稍快,故適合想練習聽力的學習者。該網站也有提供每小時更新的膠囊式新聞節目「NPR News Now」。每集五分鐘,聽眾可在Podcast平台上免費收聽。

 

  1. Ted-Ed: Lessons Worth Sharing
    https://ed.ted.com/同屬Ted Talks集團底下經營的教育性質網站,專門提供科普教育型的短片。其使用的語言半正式,而適合練習作為透過「文字塊(chunking)」拆解語句和培養語感的素材。

 

  1. Ted Talks
    https://www.ted.com/talks/
    網站內具備多元話題的演講可供學習者挑選。網站可關閉字幕功能訓練聽力。雖無此網站不具備類似VoiceTube網頁中的斷句重播功能,但演講影片可說相當豐富,學習者可輕易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演講話題。

 

  1. Time
    https://time.com/報導範疇聚焦於美國,但亦會列出世界各大地區時事。至於報導題材可劃分為:「The Brief」、「The View」、「Time Off」、「Features」等等。此適用於企圖透過大量閱讀英文報導培養語感以及運用英語討論時事的學習者。

 

  1. VoiceTube: Learn English through videos
    https://www.voicetube.com/臺灣人開發的英語學習介面,而主打「看影片學英文」。其中影片題材囊括TED演講、媒體新聞報導(例如BBC或CNN)、電影片段、國內外知名YouTuber英語教學影片等。另一個特徵是網站採用「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CEFR)」分級影片,因此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程度及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影片學習英文。

 

參考資料

  1. Dörnyei, Z. (1990). 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 40, 45-78.Ely, C. M. (1986).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 descriptive and causal analysi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 28-34.
  2. Ely, C. M. (1986).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 descriptive and causal analysi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 28-34.
  3. 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U.K.: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4.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ssachusetts: Newbury House.
  5. Gardner, R. C., Masgoret, A. M., Tennant, J., & Mihic, L. (2004). Integrative motivation: Changes during a year-long intermediate-level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54, 1-34.
  6. Marecka, M., Fosker, T., Szewczyk, J., Kałamała, P., & Wodniecka, Z. (2020). An Ear for Language: Sensitivity to fast Amplitude Rise Times predicts novel vocabulary learning.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42(5), 987-1014.
  7.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8. Rose, D. (2007). Towards a reading based theory of teaching. Plenary paper in Proceedings 33rd International Systemic Functional Congress 2006.
  9. 蔡柏盈(2014)。從字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第二版)。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10. 沈陽(2000)。領屬範圍及領屬性名詞短語的句法作用。陳果安、王進莊等編著,中文專業論文寫作概論。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11. 余光中(1998)。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
  12. 高大威(2014)。比較視野下的修辭思維:余光中論現代中文的歐化現象。政大中文學報,2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