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十大重點 單元4 用字遣詞 Word Choice
撰稿:寫作中心教師群
無論是說話還是寫作,首先都要了解受眾的背景及溝通的目的,才能知道如何用字遣詞以達到預期目標,並避免造成誤會。社群網站行銷為了勾起消費者情緒所使用的口吻與措詞,若用在新聞報導上,便可能引起民眾對特定議題的情緒化反應;政治人物自以為是的「幽默」,也許會加深民眾對少數族群的刻板印象;學術寫作使用書面語,也是為了使研究成果更顯客觀莊重,而不只是實驗筆記的整理。以下是用字遣詞時應注意的幾項原則:
一、受眾與寫作目的
當我們使用通訊軟體或在社群平台上與親友或網民互動時,會自然而然地「我手寫我口」,不會使用書面語或艱深的詞彙。然而在新聞報導、學術研究及機關文書等正式寫作上,便應嚴謹措辭,避免失了禮節,甚至造成紛爭。以下便是兩個在正式情況下過度使用口語的例子:
- 鍾明軒罵爆《鬼滅》代理商!陳沂PO文怒嗆:看不起風向仔(〈鍾明軒罵爆《鬼滅》代理商!陳沂PO文怒嗆:看不起風向仔〉Yahoo新聞,2020/11/6)
「PO」是英文的"post",「PO文」就是在社群網站貼文的口語說法。「仔」在台語中可作為名詞後綴,表示小的意思,有時帶有貶意,如:「客人仔」用以蔑稱客家人;而刻意引導輿論方向的人在網路上即被戲稱為「風向仔」。「罵爆」是斥責的誇飾詞,「爆」即為猛烈,此處作為「罵」的補語。「嗆」是台語「唱聲(tshiàng-siann)」的國語諧音簡稱,不是正確的台語文寫法,「唱聲」的原義為:「以言語大聲威嚇、撂狠話,表示警告與不滿」,並帶有挑釁意味。「罵爆」與「怒嗆」二詞都充滿了憤怒,記者藉此激化民眾的立場來讓話題持續發酵,滿足媒體的經濟效益。口語化且情緒化的新聞標題因為貼近人們的日常,故能激起各方的情緒,帶來點擊率與廣告效益,成為了現今媒體下標的趨勢,卻也因此失去了書面語所帶來的冷靜與莊重。
- 評語的標準是,上課學習和報告功課,要寫好的,不能寫壞的,有壞的不能寫,因為這是,要升碩士的備審,要寫好的話,就算真的有壞的和不好的話,也不可以寫上去,要留和要寫好的話,好嗎老師?因為這是要升碩士的備審!(臉書,2022/1/22)
這句話來自一個準備推甄研究所的大學生寫給講師的email,「央求」他為自己寫推薦信。姑且不論這個長句的文法問題,這個學生顯然不清楚評語的標準與內容都不該由他決定。「要」是提醒或命令他人做事的副詞,「可以」在此表示認可、同意,二者皆為上對下的態度。以命令的口吻請求他人為自己寫推薦信,只是讓自己離研究所的門檻更遠而已。
二、忌用偏見或歧視用語
社會上各種弱勢族群經常同時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傷害,這些傷害連動成系統性的歧視,加深大眾的刻板印象或偏見,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過程往往就反映在大眾為他們取的名稱上,因此在任何場合都不應使用這些詞彙,尊重歷史的重量與傷痛。即使因無知而誤用了,也要勇於認錯,好好道歉。以下是臺灣人常脫口而出的冒犯詞彙:
奇怪不是很多外籍新娘嗎?已經進口三十萬了。(〈「外籍新娘進口論」是逆流,還是回流?〉獨立評論,2015/3/11)
過去數十年,臺灣女性的社經階級向上流動的機會雖比男性更高,但父權社會男強女弱的觀念依然盛行,使勞動階級的男性難以找到配偶,於是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從1970年代起透過仲介進入臺灣,並在2003年達到高峰。「外籍新娘」一詞強調了外來的、年齡的、性別的意涵,更因族群長期遭到歧視產生了貶意,而逐漸由更中性的「新住民」所取代。「進口」指將外國商品販運至國內,以此形容外配進入臺灣的過程,無疑是將女性當成商品,視為非人的存在。
三、過新或過時的用詞
語言會隨著時間變遷,詞彙永遠在消失、改變、生成。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不那麼冒犯人的詞,可能經過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染上了負面的意涵,應盡量避免;新穎的詞彙若尚未引起關注故不為人知,使用時便要補充說明。以下是幾個應斟酌使用的詞彙:
- 外勞來台檢疫7天集體消失 雇主憂遭開罰(〈外勞 來台檢疫7天集體消失 雇主憂遭開罰〉聯合新聞網,2022/8/21)
即便一個名稱字面上的意思是中性的,卻被用於謾罵、嘲弄人,那麼這個詞彙就有了歧視之意。「外勞」原是外籍勞工的簡稱,後來專指外籍藍領工作者;他們與前述的新住民女性一樣,遭受國籍與階級的歧視,因此逐漸為移住勞工的簡稱「移工」所取代,強調工作地點遷移的意義。
- 當上空姐不代表拿到永久飯票!前資深組員揭年度血汗訓練過程,才沒有送餐、賣免稅品那麼輕鬆(〈當上空姐不代表拿到永久飯票!前資深組員揭年度血汗訓練過程,才沒有送餐、賣免稅品那麼輕鬆〉風傳媒,2021/12/12)
過去人們稱從事空服員的女性為空中小姐,簡稱「空姐」,男性則叫空中少爺,簡稱「空少」。但因男性空服員人數少,因此人們經常以「空姐」代稱全體空服員。「空姐」一詞原沒有明顯的貶意,但若將其作為空服員的全稱,就成了性別刻板印象了。
- 「內卷」與「躺平」之間掙扎的中國年輕人(〈「內卷」與「躺平」之間掙扎的中國年輕人〉BBC NEWS中文,2021/6/2)
「內卷(involution)」原指亞洲農業社會投入大量勞動力耕作卻無法突破經濟困境的問題,近年來在中國指人與人之間過度競爭、消耗;與之相對的「躺平」則代表放棄掙扎,這兩個詞的意思都十分新穎,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全球經濟的失望,以及生活重心的改變。尤其前者原為學術用詞,在大眾間傳開後有了新的意思,使用時最好補充解釋,避免讀者混淆。
介紹完中文寫作常見用字遣詞的原則,接下來介紹英文寫作常見的用字技巧原則與實例說明。英語寫作中,合適且精準的用字可以讓讀者具體了解寫作者的想法,避免文義誤解與落差。以下將依序介紹一般性字詞選擇,以及基於讀者背景與文章類型調整用字。
一、字詞選擇:
- 精準用字:在寫作中使用具體、精確的字詞,比使用抽象、模糊的字更能勾勒出鮮明畫面與傳達實際概念。以下參考《The Elements of Style》書中舉例:
抽象例:
“A period of unfavorable weather set in.” (不好的天氣持續了一陣子。)
具體例:
“It rained every day for a week.” (一星期以來,每天都在下雨。)
第一句使用抽象字詞unfavorable weather和period,能提供的資訊有限,僅說明了天氣不好,但讀者無法得知是因為一直下雨不好又或是乾旱而不好?同時,此句也無法說明不好的天氣持續了多久。第二句使用描述天氣狀態與時間的具體字詞rained和every day for a week。具體例與抽象例相比,提供了更實際的用字,讓讀者可以透過感官經驗,具象地解讀資訊。
- 避免誤用:選字過程中應注意字詞的意義,以避免選錯字詞造成讀者誤解。參考例如下:
錯誤例: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is area had monotonous painting culture.”
(該地區原住民的繪畫文化很單調。)
修正例: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is area had homogenous painting culture.”
(該地區原住民的繪畫文化具有同質性。)
此二例差異僅在於所使用的形容詞,前者monotonous帶有貶意;後者homogenous,字義中性,無批判意味。在寫作時,須謹慎使用字詞,以避免讀者因誤用的字詞產生誤解。
- 代名詞指涉對象不清:在句子中不當使用代名詞,可能造成讀者無法理解該代名詞所指涉的對象為何。參考例如下:
錯誤例:
“My brother Alex shook hands with my classmate Max, even though he didn’t like him very much.”
修正例一:
“My brother Alex shook hands with my classmate Max, even though he didn’t like Max.”
修正例二:
“My brother Alex shook hands with my classmate Max, even though Alex didn’t like him.”
修正例三:
“My brother Alex shook hands with my classmate Max, even though Alex didn’t like Max very much.”
在錯誤例中,讀者無法由代名詞得知Alex與Max之間的關係,是Alex不喜歡Max,又或是Max不喜歡Alex。在修正例一與例二中,分別保留he 和him這兩個代名詞;在修正例三中,同時拿掉了he與him,換成Alex與Max。這三種修改方式都可以讓讀者明確知道兩者的關係,即Alex不喜歡Max。
- 謹慎使用行話(jargon):行話(jargon),指的是在特定領域或專業的術語。寫作時,應考量讀者是否具有該領域專業,再選擇是否使用行話,否則會使文句不易理解。參考例如下:
行話例:
“The algorith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efficacy.”
(該演算法用於評估學習功效。)
修正例:
“The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該模型用於評估學習表現。)
行話例中,演算法algorithm與功效efficacy常使用於特定領域,如資工、生醫等。非相關領域讀者閱讀後,可能無法立即了解字義。將algorithm與efficacy分別以模型model與表現performance調整後,語意不變,但對一般讀者而言,用字淺顯易懂。
二、依讀者與文章類型調整使用字詞:
身為大專學生,在學期間一定會遇到課堂報告,或是論文等學術類的文章撰寫。第二部分將延伸說明第一部份第四點「謹慎使用行話(jargon)」,並以新聞報導、科普文章以及期刊論文為例,說明面對不同讀者時,用字遣詞的差異。以下三個段落,皆在介紹COVID-19 Omicron病毒株具有免疫逃脫性的原因。
段落1,CNN網路新聞:
“During a news briefing, genomic scientists said the variant has an unusually high number of mutations, with more than 30 in the key spike protein – the structure the virus uses to get into the cells they attack. … Officials also expressed concern that the mutation could result in immune evasion and enhanced transmissibility of the virus…”1
段落2,《科學美國人》雜誌:
“During infection, fist-shaped clumps of amino acids atop the coronavirus spike called receptor-binding domains (RBDs) grab onto a protein on the outside of some human cells: the ACE2 receptor. To prevent that ill-fated attachment, the immune system creates antibodies—Y-shaped proteins induced by prior infection or vaccination—that recognize an RBD and stick to it like Velcro, getting in the way so the virus cannot link up with ACE2. In previous variants, one, two or maybe three amino acids on RBDs were mutated, altering each RBD just enough to prevent some but not all antibodies from recognizing it. But Omicron harbored 15 RBD mutations, many on prime antibody-binding sites, forming an elaborate disguise to avoid many more antibodies. It was as if the virus donned a full-blown Mission: Impossible–style latex mask to change its face. “There are just so many mutations and so many new ones,” says Matthew McCallum, a biochem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
段落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as the major structural protein, is embedded in the SARS-CoV-2 viral membrane in homo-trimeric form and recognizes human ACE2 as a receptor for viral entry. It consists of two subunits, S1 and S2, cleaved by host furin. The distal S1 subunit contains two important regions, RBD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and NTD (N-terminal domain), and the RBD acts as the binding region for ACE2, making it the most critical target affecting virus-host interaction and vulnerable site to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Fig. 2a). Currently, mos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or vaccines are developed to target the RBD to block or inhibit viral infection. Furthermore, the binding with ACE2 of RBD requires conformational adaptation, and an easier transition from “closed” to “open” conformation of spike protein benefits the viral infection. Therefore, mutations in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2 variants c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of the spike protein conformation and further the interaction with ACE2 or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igs. 2b and 3).” 3
CNN網路新聞中,內文簡單說明病毒感染細胞過程中,棘蛋白(spike protein)突變可能是免疫逃脫的原因。該段落所使用的行話不多,僅使用spike protein一詞,而且立即以更簡單的話解釋該詞。
《科學美國人》雜誌大篇幅(約157字)介紹了病毒感染細胞,以及身體免疫系統如何利用抗體抵抗病毒,最後指出棘蛋白的突變可能造成病毒株出現免疫逃脫。行話使用數量,較CNN網路新聞多,例如receptor-binding domains (RBDs)、ACE2 receptor等;在行話使用時,會輔以相關細節說明。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大篇幅(約160字)詳細說明COVID-19病毒的棘蛋白組成及其蛋白質次單元結構,並說明這類結構的突變造成現有疫苗或抗體失去效果的可能機制。行話使用上,此段落行話使用頻率比《科學美國人》高;行話的字詞,除了《科學美國人》段落中所使用的receptor-binding domains (RBDs)、ACE2 receptor外,更多了棘蛋白相關次單元結構說明的行話,例如S1、S2與NTD (N-terminal domain)。然而,不同於《科學美國人》的行話使用方式,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中的行話後續文字為補充說明相關作用機制,或研究舉證為主,而非進一步解釋該行話單詞的內容細節。
由上述比較中可以了解,學術性質愈重的文章,由於其讀者大多具備相關知識背景,文章用字的正式程度高,行話使用頻率愈高。而面向群眾的新聞報導,由於讀者並不一定具有相關背景,書寫用字會較為貼近日常溝通一些,行話使用頻率較低,偏向使用類似的文字替代,或使用較大篇幅說明特定行話的概念或細節。
當同學們書寫課堂報告或是學位論文時,亦應考量到潛在讀者的可能背景,調整文字選擇,若需使用行話,應注意使用頻率與相關細節補充,以利讀者能正確且順利了解你所想表達的內容與概念。
綜上所述,不論在中文或英文寫作中,讀者、時間、場域、情境與目的都是用字遣詞應仔細斟酌的要點。對選擇有所懷疑的時候,可使用豐富的線上或實體資源,加以整合與比較,寫出內容完善的訊息。以下是這個單元的相關網站與參考書籍,希望這些資料能協助大家更精準地用字遣詞、傳達觀點。
中文寫作相關網站與參考書籍
-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電子辭典
https://www.edu.tw/Content_List.aspx?n=83D8D70FE4468412此網站為教育部編訂的一系列的線上辭典資料庫。各辭典提供基本檢索、進階檢索,以及部首索引等功能,可做為寫作用字遣詞的參考資料。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s://terms.naer.edu.tw/本網站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建立,提供學術名詞、中英雙語詞彙資料查詢。適合用於學術論文與專業文章寫作與翻譯時的參考資料。
- 搜詞尋字
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本網站為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下的網路辭典。此辭典以文字、造詞、文句作為檢索途徑,可用於找尋相關字、詞以及文句的相關資料、出處及其相關語文知識。
- 《從字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
- 第五章 字句、段落、篇章
本書由為蔡柏盈老師著,台大寫作教學中心策畫,台大出版中心出版的中文學術寫作參考書。書中內容分為三篇:「寫作籌畫篇」、「學術論文寫作結構篇」與「寫作文法篇」,共六章。本書5.1「用詞」單元,介紹述學術論文中的用字遣詞的要點,並輔以實例常見問題,以及可行的修改方向。
英文寫作相關網站與參考書籍
-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韋氏字典為英英字典,以英文解釋說明單字含意。除了單字釋義外,韋氏字典亦提供該單字的同義詞、反義詞以及例句。
- Visual Dictionary Online
http://www.visualdictionaryonline.com/
Visual Dictionary Online將一般文字字典難以精確說明的詞彙,利用圖文搭配清楚描繪,讓使用者能快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單字或專有名詞。
- Cambridge Dictionary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us/劍橋英語詞典網站中,依據辭典內容差異,分為英語辭典、英語文法、英語詞庫,以及多國語言的翻譯辭典。使用者可依使用需求,選擇欲搜索的詞典資料庫。
- Ozdic.com-the English Collocations Dictionary online
http://www.ozdic.com/
此辭典用於尋找合適的搭配詞。搜尋結果會列出該關鍵詞在不同詞性下的搭配詞、解釋以及例句,有助於讓英文文字表達得更道地。
- The Writing Center a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 Word Choice
https://writingcenter.unc.edu/tips-and-tools/word-choice/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寫作中心所提供的線上寫作建議。本文選用「Word Choice」單元做為延伸學習資料,同學可透過網站中的實例,了解可能的用詞問題,並學習修正。
- Saylor Academy
- Handbook for Writers
Chapter 17 Word Choice
https://saylordotorg.github.io/text_handbook-for-writers/s21-word-choice.htmlSaylor Academy為提供免費和開放線上課程的非營利計畫。本文選用該計畫的寫作手冊「Chapter 17 Word Choice」。此單元有四個子單元,列出常見用字問題及練習實例,同時亦介紹如何使用相關詞典和詞庫,以利學生寫作時可精確用字。
- The Writing Cente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 Online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Grammar and Word Choice in Writing
https://writingcenter.gmu.edu/guides/online-resources-for-improving-grammar-and-word-choice-in-writing本網站為George Mason University寫作中心建立的線上寫作資源。本連結為George Mason University寫作中心整理的線上字詞片語參考資料庫,以及寫作相關工具。
- 《The Elements of Style》
- 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本書為William Strunk Jr.與E. B. White所著的英語寫作指南,其內容包括基本語法規則、寫作基本原則等內容。寫作時如何精準用字,可參考「Use definite, specific, concrete language.」單元。該單元提出精準用字的原則,以及可參考的實例。本文的「1. 精準用字」 所使用的例句,亦引自該單元。
參考資料
- Balkiz, D. M., Ghazi. A new Covid-19 variant could show immune evasion and enhanced transmissibility, South African scientists warn. CNN https://www.cnn.com/2021/11/25/world/covid-variant-south-africa-immune-evasion-transmissibility/index.html (2021).
- Scudellari, M. Evasive Anatomy – The Omicron coronavirus variant had specific mutations that hid it from the immune system. That helped make it wildly contagious. Sci. Am. 4 (2022).
- Sun, C., Xie, C., Bu, G.-L., Zhong, L.-Y. & Zeng, M.-S.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immune evasion, and impact of SARS-CoV-2 variants.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