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海洋所碩二.黃成鶊
「找一個解釋」一書中,徐國能的推薦文「從感覺出發」開頭提到現在的學生對「未來」成天憂心忡忡,失去了當學生純粹的快樂,不似過去有如徐志摩筆下「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到草綿綿處尋夢去」的學生生活。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他是一個不把事情寫下來就沒辦法思考的人。我與他一樣,雜亂的心情一定要靠書寫下來才得寧靜,看過的書不將心得記下就覺得少做件事,夜裡那些天馬行空的夢,醒來後也一定要寫成一篇故事才甘願。雖不認為夠格當一個作家,但總還是自命不凡的認為自己是「能寫」的。至少,也成了一個生活的習慣,是等同於「看天、聽鳥」的我的尋夢方法。
但在準備修習英文及中文寫作時,「寫作」之於我,變成一個準備迎向「未來」的工具,中文寫作要好,才能順利取得那一紙畢業證書,之後的工作才有著落;英文寫作要好,托福才能考高分,才申請得到國外的名校。
對英文寫作,也許還能看得開,想成是另一堂英文課,心中就較無旁騖。但對中文寫作,仍是有些怨懟的,一是氣被「未來」的時勢所逼,為了畢業勉為其難;二是覺得被看扁了,我會寫!為什麼你們老要說「現在學生寫出來的東西沒人看的懂」呢?拿到中文寫作講義,隨手翻翻,是十數篇文章加上問題。更覺幼稚,我難道是來參加讀書會嗎?
這種自傲第一節課便被踩扁了。文章的邏輯性,不只從全面,還從字眼,沒有妥善使用的轉折、指示代名詞讓句子斷裂或是意義錯誤;從語調,多一個「又」,就讓句子從直述句產生指責的味道;從文章架構,用時間推進或是用論點?我是一個躁性子,文章兩三眼掃過就說看完,第一次精讀文章,發現文章光佐上幾個字眼,就從一篇平鋪直述的名詞解釋成了咄咄逼人的社論;又發現一篇認真鋪成起承轉合的文章,能讓數千的文字不成負擔,條理枝節清晰可見。
那些我太多曾經一蹴而幾的文章,別說缺乏深思熟慮,連對讀者的基本考慮都未成設想。確實是會看不懂的,我總算了解。根本的因素不是書看得少、寫得少,更不是少了天份,而是因為從未從另一方面去看,未曾建立起讀與寫的連結。在中文寫作課中,我們寫得不算多,卻藉著精讀,將寫作的基礎――中文字的使用及邏輯的建造,再次扎實的打下。 在期末準備英文寫作考試之際,發現其中一題文法練習寫著,「寫作不是一種本能」。我本來並不認同,但這一學期下來,我卻不禁驚呼正是如此!如王先謙寫道:「反覆推詳,務明其旨趣。」寫作不是一種本能。我說,寫作不該是一種本能。寫作是該鍛鍊的。應當多看,應了解到字句的威力;應當多想,應站在讀者的角度而非只隨自己的思緒流轉; 應當來上課,應來看看中文寫作課能帶來多少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