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藝系 劉書維
大四開始,系上必修的專題討論讓我有機會閱讀學術期刊文章。一直以來認為,任何寫作應該都是抒發己志的媒介,雄辯的立論也應該要配合情感的烘托,才能既開拓科學視野,同時又發人深省。那時候對於制式的學術寫作風格,感到相當吃不消。懷疑是否所謂象牙高塔上的案牘,都要用如此情感生硬,不容置喙的態度寫作;乃至於每個句子間除了陳述功能外,不做他想。那麼冰冷的文字,真地能流露出作者對科學的熱情嗎?縱然不會因為語言的隔閡而有不解,卻深感科學寫作「可讀性」不高:夯不啷噹,一整段用13句被動語態寫就有之;材料與方法宛如行軍令,換成用條目列舉也無不可的文章亦有之。
或該說我抱著這樣的疑惑來修這門課。從英文寫作基礎走到學術英文寫作,兩個學期的課程,看著班上同學為了論文、國際會議報告、期刊發表而選修這門課,我倒只是想弄清楚學術寫作究竟為何,究竟何以異於自己平常筆下的世界。跟著寫作中心的老師亦步亦趨,從主題句等單句練習,發展成連貫且統一的段落;接著依據不同的陳述目的,學習條列、因果、對比及描述等文步要點,強調句意轉承與邏輯連貫。以至於學術文章各個章節的規範,如何順暢鋪陳研究意圖,發展有條理的文獻回顧,如何簡化繁雜的步驟描述,及研究材料的細節記錄,怎麼呈現研究成果的重點,輔以辨明例外發生的可能原因,怎麼有效率應用簡單的句型,批判論證各種觀點。課程內容安排,就像是一篇嚴謹的文章,帶領同學一窺學術寫作之堂奧。
學術寫作絲毫無感情投注,著重的是客觀、簡明、清晰的為文風格,科學文章不是純文學,打從它的誕生就是種應用到天荒地老的應用文,這是我消極的結論;但卻從兩個學期來修習寫作系列課程,回答自己疑問的過程中,獲得積極面的實用好處。感受最明顯的就是讀期刊文章的速度變得更快了!因為掌握那千篇一律的規範,可以馬上定位要旨在哪裡。我所看輕的僵化文章格局,反倒在我報告死線逼近,幫助我兩個小時內回顧完近二十篇期刊文章,順利交出!突然體會無聊的架構原來有系統地,壓縮容納繁複的實驗場景,讓讀者偷盡閱讀上「能省則省」的好處。另外,有了學術寫架構,不管是重要報告,或僅僅是期末考小小的申論題,都可以自在調整寫作規模跟尺度,達到最效率的內容及時間掌握。在實驗室,老師焦頭爛額忙於發表文章的陣痛期間,甚至可以扮演小小審稿者(這對碩班生好像不算好處)。更實際的優點,如果有同學想要考檢定考什麼的,就會發現寫作課教的內容相當有用,讓人萬「試」如意!
常有人討論英文怎麼練習、怎麼學;學術寫作問題在這方面受的關注,應該不遑多讓。我覺得英文和學術寫作有個共通點:如果你不喜歡它,那至少要會利用(榨乾?)它。英文學術寫作統合了兩種要素,更是如此!研究生們,加簽吧!